您好,欢迎来到杭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理解儿童,基于学科:我们可以教得更好

发表日期:2015-4-3 作者:杭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8968083847
 教数学的,要不要去观摩美术课?回答是肯定的!但,内心里不一定真正认同。听美术课,对我教数学会有什么启迪和帮助呢?昨天,我对全体老师发短信,提议非美术学科的青年教师去听马小芹老师的美术教研课。今早走进美术专用室一看,一大批老师济济一堂,心里实在妥帖、安慰、温暖!

      听完课的感受是如此,和美术组的老师在一起研讨也是如此。

      忆及我的师范“三字一话”基本功过关的事情。那时候,要我画一幅简笔画都是难事,过关考试就势必登天了,后来还是找一个女同学帮忙过了关。严格讲起来,我都不算是一个合格师范毕业生了!但是,人的天性里都有着向善向美的因子,只不过有的活跃着,有的还在沉睡。我觉得我的这些因子已经慢慢醒过来了。我们的美术(音乐)老师也因此幸福无比——每天都在做着引领、唤醒着人发现美和欣赏美的事儿,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它的重要性难道不比数学考100分重要吗?一个高智商的人有可能去犯罪,而一个发现了美、懂得欣赏美的人,他可能是坏人吗?

      我们的美术团队很年轻,富有朝气和活力,大家在一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即使在我这个“门外汉”看起来很美好的一节教研课,老师们也各自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见。这对我有着很大启迪。老师,需不需要跨学科听课?从我的感受来讲,不仅需要,还是亟需加强的。课改的一个途径就是要走学科整合之路,未来的教师应该是“全科”教师,而不是沉浸在所谓的“专业”里出不来。语数外学科应该来听听美术课,看看孩子们在这里的轻松愉快、自由创造;而美术老师也要去听听数学课,它的严谨科学思维之美也是值得揣摩的。重要的是,要从听课中悟出学科之间是“曲径通幽”的,美术学科也要走综合探究之路,和其他学科有机整合。

      记事起,我最先记住的名言就是雕塑家罗丹说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课首先就该是一种美的濡染和浸润。马老师的这节课给我们很多良好的启示。清晰的结构和流程,简练突出主旨的板书,和孩子融洽的关系(借班上课),教师相机引导的能力和智慧,孩子们精彩的创造和展示……无不让我们沉浸在美的发现和熏陶之中。现在的人们仿佛都愿意通过摄像机去发现美,却遗忘了生活中美,眼前的美,现场的美。教育学,首先是人的学问。在解决好这个问题后,就得解决专业问题。当我们把二者有机融合的时候,就是我们的课堂闪现光彩的时候,两者缺一不可。反过来讲,只要始终葆有儿童立场,基于本学科的专业精神和核心素养去揣摩、呈现一节课,我们就可以教得更好!

      我还在听课本上记下马老师最后呈现给孩子们的一句话:“我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一样画画。”这是大艺术家毕加索讲的。我前一段时间在某本杂志里就看到过这段话,当时内心就很有触动。今天在马老师的课上有读到,就赶快把它记录下来。这句话,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里读,感受会不一样;不同的人读,感悟会不一样;放在这样一节美术公开课后读,启迪会不一样……教育到底是什么,为了什么?更好的课堂应该长什么样儿?一个教师究竟需要积累多少的岁月和经验,才能懂得一些真谛?为什么那些大学者、大教育家、大艺术家都不约而同地要向孩子学习?我们教师是不是最该向孩子学习?

      这些问题,值得深思,都能在马老师的这节课里看到些端倪,都能在毕加索的这句话里琢磨出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