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杭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知识不等于智慧

发表日期:2015-4-8 作者:杭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8968083847
在很久以前,一位学子不远千里四处访师求学,为的是能学到真才实学,可是让他感到苦恼的是,他学到的知识越多,却越觉得自己无知和浅薄。有一次他遇到一位高僧,便向他倾诉了自己的苦恼,并请求高僧想一个办法让他从苦恼当中解脱出来。?高僧听完了他的诉说之后,静静地想了一会,接着慢慢地问道:“你求学的目的是为了求知识还是求智慧?”学子听后大为惊诧,不解地问道:“求知识和求智慧有什么不同吗?”那位高僧笑道:“这两者当然不同了,求知识是求诸于外,当你对外在世界了解的越深越广,你所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越难,这样你自然会感到学到的越多就越无知和浅薄。而求智慧则不然,求智慧是求诸于内,当你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的越多越深时,你的心智就越圆融无缺,你就会感到一股来自于内在的智性和力量,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烦恼了。”学子听后还是不明白,继续问道:“大师,请您讲得更简单一点好吗?”高僧就打了一个比喻:“有两个人要上山去打柴,一个早早地就出发了,来到山上后却发现自己忘了磨砍柴刀,只好用钝刀劈柴。另一个人则没有急于上山,而是先在家把刀磨快后才上山,你说这两个人谁打得柴更多呢?”学子听后恍然大悟,对高僧说:“大师的意思是,我就是那个只顾砍柴忘记磨刀的人吧!”高僧笑而不答。
  人们往往把知识与智慧混为一谈,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因为知识与智慧并不是一回事。一个人知识积累的多少,是指他对外在客观世界的了解程度,而智慧水平的高低不仅在于他知识拥有量的多少,还包括他驾驭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他的思维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人知识、理论有一大堆,谈论起来引经据典头头是道,可一旦面对实际问题,却束手束脚不知如何是好。这是因为他们虽然掌握了知识,却不善于运用知识。另有一些人,他们的知识不多,但他们的思维活跃思路敏捷,能够把有限的知识举一反三,将之灵活的应用到实践当中。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知识不等于智慧。掌握知识和拥有智慧是人的两种不同层次的素质,对于它们的关系,我们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智慧好比人体吸收的营养,而知识是人体摄取的食物,思维能力是人体消化的功能。人体能吸收多少营养,不仅在于食物品质的好坏,也在于消化功能的优劣。如果一味的贪求知识的增加,而运用知识的思维能力一直在原地踏步,那么他掌握的知识就会在他的头脑当中处于僵化状态,反而会对他实践能力的发挥形成束缚和障碍。这就象消化不良的人吃了过多的食物,多余的营养无法吸收,反倒对身体有害。再做一个更直观的比喻:钱是好东西,但你把一大笔钱交给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去用,只会害了他。
  我们一再强调思维的意义,绝非贬低知识的价值。培根说:知识是力量的源泉。思维必须围绕着一定的客观现实才能体现其具体的作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相应的知识积累而奢谈智慧的不同凡响,无异于建造一幢空中楼阁。学习知识和启迪思维是提升自身智慧不可偏废的两个方面。没有知识的支撑,智慧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思维的驾驭,知识就象一潭死水,波澜不兴,智慧也就更无从谈起了。问题在于,知识的多少是比较容易量化的,人们大都会对自己的知识拥有量有较为明确的认识,知道“哪些是我懂得的,哪些是我不懂的”;但思维能力却是一个不易量化的概念,人们即使意识到思维的重要性但却难以对之作出具体的评估,不知道自己的思维能力处于怎样的程度,想提高也无从下手。应试教育实际上其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均是以知识灌输为直接目的,更在学生心里潜移默化的形成“知识积累就是学习的目的”这一观念,对思维及智慧意义的认识就更为淡薄。因此,我们首先要对积累知识和优化思维树立正确的态度,分清两者是不同的学习内容,从属于不同的学习过程,尽管在学习知识时也会进行思维,在思维训练时也离不开具体的知识,但这两个学习过程的侧重性是不一样的。
      三、智慧才是真正的力量
  很多大学生在学校里很优秀,每门功课都能得很高的分数,而且时不时能拿上奖学金。但是,一走进社会,这种优秀的光环就黄鹤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为什么呢?答案是:他没有把知识转化为智慧。那些“死读书”、“读死书的人,尽管掌握了一些知识,但不能说他们拥有了智慧。历史上的赵括、马谡都是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的人,但因为缺乏智慧,最后都栽了跟头,成为贻笑千古的蠢人。
  一个人光有知识是没用的,只有具备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生活中获得智慧,才能真正称之为智慧。大学里学习绝非简单地把书本读会、考试拿个好成绩、年末得个奖学金。而是培养自己快速学习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用在实践中。换言之就是让知识上升为智慧,使自已有点子、有想法。你光有知识有什么用呢?大学的老师成千上万,你读再多的书,你就是不吃不喝不睡一天二十五小时看书,你就是读十个博士学位又有什么用?当然不是说读书不好,应强调的是,一定要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价值,知识要上升为智慧,你要有点子,有想法。这个世界真是变了,我们要很好地反思一下知识和智慧的关系。培根400年前的1605年指出“知识就是力量”。?知识经济时代是相对于工业革命的时期,那个时候是非常需要知识的。比如说有台电脑的液晶显示屏我们搞了半天没出来,上来一个人,三下五除二搞出来了。你有知识,你是大学毕业,你懂。这就叫知识就是力量。但是,今天应该换一句话,叫做“智慧才是真正的力量”,这是法国巴黎公社名誉主席布郎基说出来的一句话,因为知识和智慧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什么叫做知识?我认为,知识相对于智慧是死劳动,是完成时态的劳动,是过去时态的劳动。什么叫做智慧?智慧是活劳动,是现在进行时态的劳动。“知识——死劳动——过去完成时态的劳动——模仿”;“智慧——活劳动——现在进行时态的劳动——创新”。知识可以传递、可以学习、可以复制、可以模仿;但是智慧在本质上,是需要我们创新的。丹纳在《艺术哲学》里说了一句话,希腊人喜欢智慧就像喜欢打猎不在于打猎的收获,喜欢旅游而不在于达到终点。柏拉图也曾经说过,我们希腊人和东方的埃及人、腓尼基人不同,我们关心的是求智,他们关心的是功利和技巧。然而,这两种追求,即功利的追求和智慧的追求会导出两种不同的历史逻辑:功利的追求会导致技术的发展,智慧的追求会导致科学的发展,而技术和科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先后作用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技术先发挥作用,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东方高度发展的农业技术文明:埃及在奴隶社会领先,中国在封建社会领先于全世界;但是科学有一种后发制人的作用,这就是我们在近代科学所引出的工业革命以后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景象。
  人的智慧由几个方面组成的,是学识、水平、能力的综合。学识就是学习中得到的知识和学问,讲这个人知识渊博、术有专攻,这是属于学识范畴,学识并不等于智慧。水平,是指洞察力和判断力,善于抓住要害,能够深入把握思维逻辑,有胆识,有见解,这叫水平。能力,是一种办事、交际、组织、动员的力量,也就是执行力。三者有联系,又有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从学历、知识层面来看一个人的水平和能力。日常生活中,学识不高而水平、能力强的人有的是。智慧的闪光点在创新。学识、水平、能力综合起来有时会有一个突如其来的创新爆发,如电光石火,通常叫灵感。如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马上感悟到地心引力问题。为什么其他人天天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却没有这个感悟呢?这就是牛顿学识、水平和能力综合的结果。其他人缺少牛顿这种智慧。打个比方,知识好比一件工具,用的时候它就是一件武器,不用的时候就是一堆废铁,时间长了,还会生锈;而智慧就是谋略、是成功运用知识的一种能力。知识和智慧一样都不能缺少。知识必须转化为智慧,才显示出它的价值;若不能转化为智慧,知识越多,身心发展的负担也越沉重。现实生活中有两种人,一种是拥有许多知识的人,另一种是睿智的人。前者拥有一大堆“间接知识”、不会运用,这些知识只会阻滞生命的灵性和智慧的闪现,而后者是机智灵敏的,善于处理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睿智的人”,而不简单是有知识的人,因为现在只要你打开电脑,上下五千年、天上地下、国内国外……等等,要什么知识都可以查到什么。综上所述,智慧能解决问题,知识是很难解决问题的。知识,是你从他人那里听说的,或书本上看到的,把知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可以灵活运用了,则知识变成了智慧,知识是死的,而智慧具有生命力。
   不可否定,知识是智慧的重要基础,古代流传下来的书籍,多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慧水平不足的人,是不容易看的透彻的。对于各种知识,要努力去理解透彻,只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将他变成自己的东西。如果头脑简单,不去深入思考,是不会拥有智慧的。那什么才是智慧呢?很好的想象力,很高的逻辑分析能力,很强的联想思维能力,再加上高新的科学知识和健康的心理,就能体现出超常的智慧。这些条件,需要不断的努力锻炼和学习才能获得。没有智慧,只有知识,就不会运用,那知识就是摆设。有了智慧,才可以有效的利用知识来创造价值。智慧可以将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东西,用来提高效率,改善生活。那怎么才能做个有智慧的人呢?不难,就是遇事多思考,全面的思考。不要简单肤浅的认为自己已经很明白了。应该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调动起来,联系起来思考问题,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如果其中有一部分没想明白,说明还缺少知识,或思路有问题,需要学习和更深入的思考。养成思考全面的习惯,再具有渊博的知识,你就会是个有智慧的人。而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