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杭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知识不等于力量

发表日期:2015-4-8 作者:杭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8968083847
“知识就是力量”这是英国思想家培根的著名名言。几百年来,这句名言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人们读书治学的精神支柱。但是,与之相应的疑问却也始终相随着。知识真的就是力量吗?它是否需要一种合理的转换,才会变成力量?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知识才会真正有用、有力量?并创造出积极的价值?我们知道,培根的时代正是西方近代科学开始其革命性的发展的时代,科学爆发出前所未有的伟大的力量,蒸汽机所带来的是无穷的力量。事实上,从培根以后迄今的整个人类的科学的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发明创造都可以成为培根的这句名言的有力的例证。
  但现在更多的说法,知识不一定就是力量,这已经在实际中得到人们的反思和共识。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可谓博学多才,从才学上讲当时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却‘纸上谈兵’失城池;三国时期的马谡,这位熟读兵书战册万卷的人,搞了个‘居于高处,可以势如破竹’的招法,以至失街亭;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王牌部队的七十四师师长张灵浦不接受马谡的教训,率领着大队人马跑到了孟良崮的山头上,被华野几个纵队全歼;上海海事大学的女研究生杨元元在学校宿舍自缢身亡。杨元元是贫困生,她在发出“知识难改变命运”的感叹后,最终走上了绝路。因为他们仅仅掌握的是知识本身,并没有把知识转换为力量,就是说知识不一定是力量。虽然马谡、赵括具有了知识,但没有形成能力和认识。所以,知识在没有转化为能力之前,并不等于力量。人真正的力量并不只来自于对现成知识的掌握,而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犹太人在培养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重视把握知识背后的智能。从杨元元事件看,只是具备了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知识,没有把知识上升到更高的形式,只拿这些来应对现实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只强调基础知识,但没有转化为创新力,这样的教育不是好的教育,属于低层次的。
      知识确实不是力量,知识是一种客观的死东西,如同一个没有人认识的珍宝,即使有再大的价值,也只会默默地独自哭泣,就如同满腔热血的才子遇不到自己的伯乐或明君。但知识是能力的源泉,一种知识如果没有变成一种能力是悲哀的,但是一种能力一定要以多种知识作为基础。所谓学以致用就是教我们把知识变成能力,在实践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虽然知识不是力量,但是力量必须是从知识中散发出来的。知识不是力量,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广泛地应用知识,让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从而知识就能变成力量,改变人生、改变世界的力量也都是知识中汲取的。在如今知识丰富的时代,怎样把知识变为力量,已成为我们面临的极大挑战。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面临就业的困难,学习得来的只是知识,不是经验和能力。这和我们的教学脱不了干系,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就业,学习只停留在知识阶段显然是不够的。也必须清楚,知识并非全部来自于课堂。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同样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这种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在学到的同时往往已经转化成了能力。如果认为大学毕业就有了知识,有了知识就有了力量,其结果很可能是要碰钉子的。知识并不等于力量,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能力时,才能算是力量。
  我们必须要清楚的知道,我们所学到的任何知识都要能正确用于社会实践和工作中你才可能逐渐产生力量,最终真正转化成为你的能力、经验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