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杭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大学生学非所愿根源在何处?

发表日期:2015-4-19 作者:杭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8968083847

北京大学曾对24所在京高校部分师生发起调查,结果显示, 1/3以上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80%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对所填专业不是很了解。中国科技大学的一组数据证实,一般转专业找到“真爱”的同学更有奋斗目标。

大学生学非所愿说到底依旧是名校效应在起作用,许多学生为了考取名牌大学,尽可能抱着先进去再说说的心态,至于选择什么样的对口专业,自己以及家长也未必搞清楚。这就导致,许多学生上了名校,就是没办法找到立足点,几年大学一过,等到走出校门,才知道,其实什么东西都没学到,这才是教育的悲哀。

我们的思维就是这么奇怪,一切都不是为自己量身定做,恰恰是为了面子工程,这不,只要有孩子上大学,大人之间才不会交流其他什么东西,都会问在什么大学学习,如果是不入流的,那也不过是浅浅的交流而已,一旦谈到北大、清华,彼此双方都很兴奋,原因很简单,进了高等学府,似乎在社会上出人头地就有了把握。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家长会兴师动众地把孩子送往衡水中学这样的考试梦工厂,明明知道有什么不对,但就是乐此不疲,这种矛盾的心态造就了非名校不干的错误思维。

自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就是什么都要求最好的,穿衣服要名牌,吃东西要山珍海味,住的房子应该是豪华别墅,开的车子最好是总统专用的,乃至于,国人到国外旅游,许多人都把脸给丢尽了,他们买名牌如风卷云集,就是没有思考,到底买这些名牌是干什么的。我们不是关注到底怎么样的实用,而是在向往到底有多大的面子。

爱慕虚荣涉及到社会的边边角角,那么作为家庭重要话题,孩子上学问题,当然要选择重点学校,有人说得好,许多年轻妈妈,眼瞅着孩子,很少想象孩子成为普通人,看来看去都是天才,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自然在孩子身上投资无厘头,着实让许多商家大赚一笔,每年的学区房火爆,我们就能够看出味道来。

既然辛辛苦苦上高中,不就是为了能够找到好大学,那么,在相应分数的基础上,许多家长和孩子都会尽可能找到更好的学校,如此,专业的选择就不再是主要的工作了,更何况,没有哪个大学在做广告时会说自己的哪个专业有啥不好,反正,学校考虑的是得到多少经费,只要有生源,大学就可以自由运转,从而进一步扩大规模。

如今的大学,你真的雾里看花,他们为了争取更多的受益,最大限度地综合化,很少搞专业化,甚至明明不具备条件,也要在这方面做文章,搞得高中毕业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只能凭着分数跟着感觉走。

实际上,大学生学非所愿,我们的基础教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试想,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那么在兴趣爱好上才不会那么扯马虎。问题是,我们得基础教育完全陷入基础的泥潭,不关注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仅仅关注分数的多少,这就导致许多孩子拼尽了全力,在试卷上得到了理想的成绩,可问他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课程,能够回答坚定的,我看凤毛麟角。

我们老是在喊着基础教育问题多多,殊不知,在基础教育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到底学多少才算个头。按理说,基础教育没必要搞什么三六九等,如果一直这样下去,许多孩子会为了多一两分,把真正的兴趣都搞糊涂了。基础教育不要老是强调选拔,而是让学生在掌握适当的知识之后,尽可能培养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兴趣不是从考试中得来,更主要的是从活动中得到。据说,现在欧美许多国家,他们的基础年级就是上午半天课,下午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基础知识学习与兴趣爱好一对看似矛盾的问题。

应试教育给基础教育带来的最大罪过莫过于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推波助澜,他们以GDP考核指标的思维来要求学校要怎么样,为此,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利用各种场合有意无意地搞什么排名,让坐在下面的校长们战战兢兢,连时下名气特响的李希贵校长都不敢马虎。据说,李希贵校长无论走到哪所学校,刚开始自然是全心全意搞质量,等到有了一些成绩之后,再将自己的人文思想渗透进去。

如此,许多没有闯出名气的学校自然不敢马虎,暗地里学着衡水的做法,卯足了劲儿,教师整日里神神叨叨,孩子自然会觉得紧张兮兮,就算那些有了名堂的学校,也不敢马虎,毕竟黄冈中学的例子放在眼前,这就导致许多学校的社团活动形同虚设。这不,中央刚刚搞足球进校园活动,立马从上到下都在吹嘘自己如何重视,搞一些不切实际的措施,看上去轰轰烈烈,就是没有真正想着把体育运动搞好,完全是上面怎么想,自己就怎么应付。不信,你可以到许多地区的初中、高中去看看,他们到底有多少学生在踢球,到底有多少孩子不在为学习而揪心。这不,刚刚得到消息,一个五年级的扬州小男孩,因为作业问题,竟然在清明节悬梁自尽了。孩子本来玩是天性,但是,在基层做教师的人都知道,如果让孩子整日里玩儿,那么学校自然会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名落孙山,周围的老百姓不喜欢,上级的主管部门不乐意,就算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又有啥用呢?

春天到了,走进教室正常应该会觉得头脑清醒,可惜的是,情况并非如此,许多毕业班教室火药味十足,倒计时赫然在目,整个空气特别浑浊,时不时会听到咳嗽声、呵欠声,这就是应试教育带来的一切。如此环境氛围,你能指望孩子去思考到底有什么专长吗?

我觉得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恶果之一,那就是让许多有特长基因的孩子没有了特长,这样伤仲永的悲剧实际上值得每个国人思考。

人的特长不是永远属于自己的,一旦错过了一定条件的激发,它会不知不觉中消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如果在打篮球上有天赋,可就是没有一个像样的平台来激发自己的潜能,等到时光流逝,你还能在篮球场上有什么特别球感吗?一切都值得怀疑。人的特长得以发挥那是在不断地挑战与冲刺中得来的,如果我们纯粹在知识接受上较劲,在应试策略上下功夫,兴趣从何处来,恐怕只有天知道。再说了,这样没有尽头的知识学习,到头来,只能让更多的孩子出了学校大门之后,不愿意在学习,从当下竞争的社会可以判断,想要适应当下社会,我们不终身学习,显然是不行的。

许多大学生学非所愿,一方面,不知道到底什么是自己的专长,另一方面,就算是自己的专长,可惜的是,自己在长期的学习中,已经不知道如何激发潜能,更好地为专长全力以赴了。人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但是,一个人从学校出来,已经没有了培养兴趣的动力,你还能指望其做什么呢?当下,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自己不知道到底应该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另一方面,总觉得辛辛苦苦上了这么长时间的学,也该稍微休闲一下了,这就导致许多大学生一直在失业与跳槽中徘徊,也不知是不是好事。

可见,人贵在自知之名,我们的基础教育应该真正意义上从人的发展角度去审视教育行为,让孩子更好地认清自我的长短,我们的大学教育,应该有自己的个性,不要搞什么千校一面,以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才为目的,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