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杭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一切为了学生不如一切问问学生

发表日期:2015-4-28 作者:杭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8968083847
 在一所职业学校听了一堂“服装材料”课,教学内容是“主要纺织纤维介绍”。授课教师是位骨干教师,无论是教学还是教科研,都取得过很多成绩。仅从这堂课就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是在力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他备课花了很多精力,把材料、色彩、款式、欣赏等结合起来,给学生全面的启发,备课内容远远超出教材的局限。“用教材教”是这堂课的亮点,但总体感觉是,虽然教师用心良苦,但学生并没有动起来。

    上课开始后,教师直接开讲,没有复习,没有过渡,没有阐明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感觉是教师急于把自己精心准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教师按部就班地推进着教学内容,就像一位用心的厨师,把菜肴一道一道端给学生。

    但学生的反应有些木然。当教师在PPT(演示文稿)上展示“江南布衣”品牌时,问其中一款服装有什么特点,话音刚落就叫一名学生回答,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品味、欣赏,更不要说组织语言表达了。然后,教师让学生读这款服装的“物语”,“物语”写得很美、很有诗意,但由于学生没有“进入角色”,显然欣赏不了。“江南布衣”没有完全弄懂、消化,教师开始介绍亚麻的优点、缺点和熨烫温度。后边的情形与前边一样,教师很投入地讲着,学生静静地“听”着。

    回顾这堂课,教师想在课堂上解决所有问题,课后学生没有思考、没有任务,也就没有了探究的欲望。如果教师课前把任务布置下去,比如“我对‘江南布衣’品牌的介绍与评价”,学生会主动通过网络或书籍寻找资料。这样的项目或任务,把服装材料、款式、特点、风格等都融合在一起,再回到课堂,学生说的就是自己的话,课堂也就真正地还给了学生。

    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学生”,我想不如换一种说法——“一切问问学生”。尽管教师在主观上是为学生着想,但“一切为了学生”很容易造成教师的主观意志代替了学生的需要和想法,往往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自己还浑然不知。而“一切问问学生”则可以找到学生的起点,学生的起点恰恰是教师的出发点。当然,“问问学生”不是简单的提问,而是通过教学过程准确把握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可以通过自学掌握什么、需要教师点拨和引领的是什么,这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师个人的教育智慧。

    不管怎么说,不顾学生的需要,不了解学生的想法,教师懂得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