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杭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别让“就近入学”成为百姓的奢望

发表日期:2015-4-29 作者:杭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8968083847

家门口400米就有一所小学却不能上,孩子要“舍近求远”,可能要跑到2公里外另一所小学去上学。南京市民顾先生认为,根据“就近入学”规定,他的孩子应该上离家最近的学校,遂起诉该市建邺区教育局。建邺区法院作出裁定,因顾先生其女儿未满6周岁,不属于“适龄儿童”,驳回了他的起诉。顾先生则打算上诉,“较真到底”。

建邺区的裁定没有错,毕竟小龄生也是当下的热点问题,许多家长,他们总觉得孩子上学愈早愈好,如此,似乎比其他孩子更早接受知识,可以在别人面前炫耀一番,但从小龄生总体发展来说,由于心理、习惯等因素,绝大多数小龄生没有发挥已有的水平,这一点,我觉得顾先生没有必要较真到底。

关键问题是,400米远的小学不能上,自家的孩子却要到2公里外的另一所小学去上,看上去确实有些匪夷所思,这才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地方。

我不知道家门口400米远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学校,如果是民办学校,自然没办法去说到什么,毕竟,私立学校,他的一切都是自主经营,作为家长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谁也没有理由去说啥。假如真的如此,到2公里公立小学去上学,我觉得顾先生也没必要较真。

当然了,最大的可能性则是两所小学都是公立小学,而施教范围完全是人为的因素,这自然会让顾先生特别的不平,继续上诉也就不奇怪了。实际上,这样的现象在全国各地并不少见,由于行政区域的关系,施教范围不是以实地学校为半径来划分施教范围,而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来进行所谓的施教范围划分。

比如,两个镇紧密相连,A镇的学校建在行政区域的中心,B镇的学校建在紧靠A镇的边缘,此时从距离上考虑,A镇的部分地区的学生从距离上考虑,他们完全可以到B镇去上学,而且相对而言,完全是家门口的学校,但行政区域划分有所限制,按照户籍所在地的就近入学原则,A镇的孩子只能到区域中心去上学,说不定,到B镇只需不到1公里,到自己的户籍所在镇学校上学则需要10多公里,这一点都不奇怪。

可见,按照户籍所在地进行所谓的就近入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方便老百姓孩子上学,为此,为了确保给老百姓提供更好地教育条件,许多地区只能采用校车或者寄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当然了,随着竞争的加剧,许多家长才不管学校离家有多远呢?只要学校教学质量一流,哪怕千里迢迢也无怨无悔。

如今,乡村学校普遍生源不足,许多乡镇之间的家庭在不知不觉中选择就近入学,尽管引起非议,但作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是睁着眼闭着眼,他们也知道,完全按照户籍所在地搞什么就近入学是不科学的,当然了,如果是超出了自己的管辖范围,他们自然会较真到底的。

例如,一个县级教育主管部门,他们对于管辖范围内的乡镇存在交叉接受孩子,完全可以睁着眼闭着眼,但对于孩子到相邻的县去上学,那就触犯了自己的底线,自然会加以阻止。

由此推理,乡镇主管部门也不会对本辖区内的学生交叉接受孩子给以阻止,实际上,许多所谓的施教范围常常是名存实亡的。如果哪位学校管理者为此到上级主管部门去较真,自然得不到正确的结果。上级主管部门甚至会强词夺理,说什么,为啥孩子不愿意到你这儿来上,不认真反思自己管理方面出了问题,不去搞好教学质量,打铁仍需自身硬,如此,各个学校只能咬碎钢牙拼教学质量,不唯生源论成为了旗帜鲜明的口号,搞得学校整日里死气沉沉,孩子成日里处于上课与作业之中,看上去,从整个地区,教育质量是上去了,但孩子的各方面素质有没有得到发展,那就是大大的问号了。

国家设立就近入学的教育原则,其大背景是建立在精致型学校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之处,本来一个行政村就有一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一个中等的乡镇就会有两到三所初中,甚至还办高中,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切都向超大规模发展,美其名曰集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办优质学校,导致许多乡村学校被无情地撤并,这时候,学生就近入学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许多孩子要穿越几条马路,才会到心仪的学校中去。

当然了,随着竞争的激励,家长已经不再满足于所谓的就近入学,他们都希望自家的孩子上什么重点学校,到城里去享受优质教育,而地方政府为了拉动一方经济,也鼓励家长买学区房,搞所谓的航母型学校,如此,生源流失成了乡村学校之殇,这直接导致许多优秀老师离开乡村,到城里去打拼,毕竟,没有优质的生源,作为教师,自己自然感到没有成就感。据说,有些城里学校,一个班就有六七十号人,而乡镇学校,一个班能够超过四十人,那就得谢天谢地了。然而令人滑稽的是,就算如此悬殊,只要教学质量好,善于做宣传工作,照样可以成为示范性地区。

什么是人民满意教育,那就是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让广大家长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得到成长成才的机会,然而,地方政府的投资有先有后,有多有少,无形中给教育带来了不平衡,这样的后遗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试图用教师流动来解决问题,但因为各种因素的阻碍,各种配套措施没有跟上,导致教师流动变了味儿,为此,各级主管部门都采用甩包袱的方式,反正难题只要上下嘴皮子一碰,下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自然最倒霉的就是学校,他们是一切政策的执行者,如果学校牛气轰天,他才不管啥政策呢,流动教师这样的工作完全可以敷衍,反正胳膊粗了,连政府部门的人都得礼让三分,还怕啥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而薄弱学校就到了血霉了,眼巴巴地让一些优秀教师离开,自己还没办法,如果稍有意见,主管部门的头头就会说,这么点学生,那么多教师,有啥理由不支持兄弟学校,试想,这能办好每所学校吗?我们的家长又怎么能够真正做到就近入学呢?

凡是有因必有果,我觉得为啥就近入学还要加上户籍所在地这样的字样,说到底还是行政管理教育在作怪,可以说,教育问题之所以反复多变,从根子上说,都是政府行政干预的结果,如果按照教育自身规律来发展,说不定,本来好的政策措施都会自然执行下去,然而,各级政府都把目光锁定在经济效益上,让教育无情地绑架在经济发展轨道上,这是教育愈加困难的原因所在,值得我们的顶层设计者去认真思考。

记得我们上学时,学政治,谈到体制改革,就说到政企分开,事实上,这是抓住了经济之所以滞后发展的根源,等到政企真的分开,许多繁琐的手续可以简化,政府的职能开始向服务转型,如此,许多本来濒临倒闭的企业得到了新的发展,反而给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添了活力。

那么,作为事关民生的教育,我们却一直作为各级政府的附属物存在的,在经济利益主宰一切的大背景下,教育之所以出现怪相,十之八九都因为经济利益本身,如果教育能够在决策上相对独立,国家有专项资金拨付,其间,加大监督力度,唯有这样,教育真正实现就近入学才不是空话,那种以具体学校为核心点化为施教范围才有可能性。

我想,作为顶层政治设计者不从事关国家兴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教育、重视教育,那么教育的畸形发展带来的后遗症会给社会带来恶果,等到恶果形成趋势,那对于一个国家的和谐、文明、幸福发展就是最大的障碍,这是任何爱好和平、热爱生活的公民所不愿意看到的。

千万别让“就近入学”成为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