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杭州学而优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教育资讯 > 正文

沟通留有余地,教育才有空间

发表日期:2015-6-21 作者:杭州学而优家教网 电话:18968083847
现在,学校里经常出现教师与学生对峙的情形,有老师认为教师不能一味屈服于学生,教师要有“师道尊严”;有时教师与家长会发生摩擦,学校为了息事宁人,往往迁就家长。凡此种种,不可能立马做一个恰当的评论,要拿出证据,具体分析。无理硬说,事情就会搞“僵了”。因此,在处理家长与学校、学生与教师的矛盾时要始终保持沟通的渠道,这是一门管理和教育的艺术,做家长的也要有这种素质。只有这样,事情才不会复杂化,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做校长时有一个“四块糖”的故事。一天,他在校园看到一名男生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于是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放学后去自己的办公室。在外了解情况并办完事情后,回到校长办公室的陶行知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那名男生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有的老师就评论:陶行知先生为什么不让这个打同学的学生立即到校长室,而是等到放学之后?其实,陶行知这么做是给调查事情来龙去脉,思考如何处理以及如何与学生对话留出空间。这个故事在老师与校长中重复了无数遍。那么,为什么我们遇到此类事情的时候,不能遇事先冷处理一下,给教育留出对话空间?不能讲道理,而不是简单地训斥?

  我父亲在当小学校长时,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孩子,喜欢恶作剧,老师们都说这孩子没救,不能教了。有一天放学的时候,接孩子的家长们一阵惊呼,原来这孩子往茶桶前的杯子里尿尿。这事惊动了我父亲,他来到现场,看到孩子害怕极了,就当着家长们的面把这杯含有尿液的茶水喝了下去。然后,宣布说,这不是尿,而是茶水。当时,那个孩子惊呆了,也感动极了。父亲的举动平息了事态,也争取到了教育这孩子的机会。随后他和这孩子交谈,孩子承认了错误.从此有了很大的改变。

  是不是非要喝下这杯尿不可?这个问题我们姑且不讨论,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孩子犯错,往往也是胆战心惊,这时候用严厉的手段不一定见效,而是留出沟通的空间,事后采取必要的沟通举措,才会形成有效的教育。

  我在几年前也遇到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女儿打电话来,说她已经要崩溃了,让我到学校去接孩子。原来是老师打电话给我女儿,说孩子(那时候才四年级)不愿意上学了。

  到学校之后,看到外孙就站在办公室门口,老师在办公室内。老师说一上课他就哭闹,扰乱教室秩序。我也没有多说话,领着孩子就回家了。然后,就去见心理医生,这次谈话有两个多小时,并做了眼球扫描和脑CT。“这是一个太乖的孩子,不带玩具,不带零食到学校,口袋里也没有零钱,与周围的孩子不合群,于是与同学没有交流。没有朋友就会感到孤独,总是觉得学校没有家里好,加上是个男孩,泪点比较低,老师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因此造成孩子不愿意上学了。”心理医生说,“现在还没有形成抑郁,适度调整就会慢慢好的。这是一个不错的孩子,他喜欢科学,一讲到科学就兴奋。”

  回家之后,我没有立即让孩子回学校上学,而是让他留在我家。我们祖孙俩交流了三天,然后他的父母又和老师做了沟通。老师在沟通过程中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对孩子的心理需求了解得太少。

  回到学校上学后,老师表扬他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希望大家多和他交朋友。女儿每天也给他5元钱,让他花。外孙也学会把自己的玩具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有一次,一个同学上课玩玩具,让老师没收了,老师知道是我外孙的,并没有网开一面,还给孩子,而是在课堂上说,玩具可以带,但上课时一定不能玩。

  后来老师对我女儿说:“有些孩子会带些小玩具到学校,不让带真做不到,从一年级起就有,但现在没有人在课堂上玩玩具。”老师自己的感受是,教育要讲究方法,讲究时机,需要多沟通。

  这些都是常识,做老师的万万不能感情用事。师道尊严体现的是教师对教育整个过程的可把握程度,而不是体现在处理一件件事情上的“淫威”。